🎯 情报来源:量子位
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5年8月发布全球最大规模类脑计算机”Darwin Monkey(悟空)”。该系统采用960颗自研Darwin3类脑芯片构建,拥有20亿个脉冲神经元和1000亿突触连接,首次在工程系统中逼近猕猴大脑规模(人脑约860亿神经元),同时将系统功耗控制在2000瓦级别,成为国际上首台突破20亿神经元大关的神经拟态计算机。
研究团队已在”悟空”上成功部署DeepSeek等类脑大模型,完成逻辑推理、内容生成等任务,并模拟了从秀丽线虫到猕猴等不同规模动物大脑。该系统采用2.5D先进封装技术实现64颗芯片晶圆级集成,其Darwin3芯片单颗支持235万神经元,突触操作能耗低至5.47皮焦耳,较Intel 2024年发布的Hala Point系统(11.5亿神经元)规模提升74%。
💡 核心要点
- 20亿神经元:全球首台突破该规模的类脑计算机,接近猕猴大脑(人脑860亿)
- 1000亿突触:采用960颗Darwin3芯片构建,单芯片支持235万神经元
- 2000瓦功耗:系统能效比显著提升,单次突触操作仅5.47皮焦耳
- 2.5D晶圆封装:64颗芯片集成于12英寸晶圆,通信延迟降低40%
- 多脑模拟能力:已实现从线虫(302神经元)到猕猴的全尺度脑模拟
📌 情报分析
技术价值:极高
突破传统冯·诺依曼架构,事件驱动设计实现生物神经元精确模拟,单芯片神经元密度达业界最高(235万/芯片),专用指令集支持10种神经元模型。
商业价值:高
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新工具(可减少30%生物实验需求),但短期商用受限,需观察DeepSeek等模型的实际运行效率。阿里巴巴等资本介入预示产业化潜力。
趋势预测:高
神经拟态计算赛道加速(较Intel Hala Point规模提升74%),2-3年内可能突破50亿神经元门槛,但需解决编程范式转换等工程化难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