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AI顶级专家激辩:世界模型是否必要?Token范式面临100亿美元算力挑战

🎯 情报来源:量子位

2025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汇聚孙茂松、刘铁岩等4位顶尖专家,围绕AI因果性建模、世界模型必要性等根本问题展开深度探讨。最新数据显示,当前大模型训练成本已飙升至100亿美元/次,需20万张GPU支撑,预计2035年需求或达1亿张卡。沈亦晨博士透露,曦智科技光计算芯片可将芯片间通信带宽提升10倍,推动int4/int8低精度模型落地。

论坛同步披露关键矛盾点:当前AI在90%工程化任务中表现优异,但在量子系统建模等10%原创性科学突破领域仍力有未逮。专家一致认为,因果性建模能力的缺失是制约AI发展的核心瓶颈。

💡 核心要点

  • 100亿美元:当前单次大模型训练成本,需20万张GPU支持
  • 10^360:围棋决策空间复杂度,类比AI原创突破难度
  • 10倍提升:光计算芯片带来的通信带宽增益
  • 90% vs 10%:AI在工程应用与原创突破的成功率对比
  • 500人:现场参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规模

📌 情报分析

技术价值 | 高
光计算芯片与低精度模型组合可缓解算力危机,但世界模型的理论框架尚未成型(基于沈亦晨披露的光芯片实测数据)

商业价值 | 极高
百万卡级算力需求催生千亿级基础设施市场,中信证券等机构已深度参与(依据论坛协办方及100亿美元训练成本推算)

趋势预测 | 一般
2035年1亿张GPU的预测存在变数,需观察光量子计算等替代技术突破(参考孙茂松提出的指数级增长警示)

原文连接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